- A+
【智车派】随着出行方式的多样化,网约车开始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,已成为大众日常出行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今,人们日常出行只需要拿出手机就能约上一台车,无需久等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。
经过约十年时间的发展,网约车平台也愈发完善。一直以来,相关监管机构都采取了积极鼓励、审慎管理的态度,主动制定规则,维护市场秩序。在当前社会要求网约车平台越来越规范的大环境下,行业也一直在向上发展。
需要注意的是,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,今年毫无疑问是网约车最艰难的一年,司机的月流水已无法随随便便达到上万的水平。按理说,寒冬已至,此时人们对网约车出行的需求一般来说都会增长。可以说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网约车行业的“黄金期”,但是2022年的冬季似乎要让司机师傅们失望了。
订单量缩水
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交通运输部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11月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显示,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11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5.08亿单,环比下降11.4%。
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,截至2022年11月30日,全国共有294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,环比增加4家;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01.0万本、车辆运输证206.4万本,环比分别增长2.5%、1.7%,增长的速度放慢。
具体来看,在订单量前10名的平台中,按订单合规率(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)从高到低的分别是如祺出行、享道出行、携华出行、添猫出行、T3出行、万顺叫车、曹操出行、滴滴出行、美团打车、花小猪出行。
不仅如此,即使时间进入12月,行业的情况也并没有得到好转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2年12月以来,滴滴日均约1250万单,花小猪日均约140万单,高德聚合日均约450万单,T3出行日均约150万单。和今年8月暑期峰值数据对比来看,以上几家平台单量均有约30%的单量下滑,情况可以用惨烈来形容。
不少老司机也表示“没人上车”,即使是在出行的早高峰,整个上午做成的生意单数一只手都可以数出来,每日流水也少得可怜。
开放后需求下滑
为什么网约车的需求会下滑?这就不得不提到“新十条”政策的出台。
12月7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“新十条”。新政策出台后的两周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对网约车来说,“新十条”的开放政策给网约车带来了许多流量,令该行业出现快速回暖的情况。根据T3出行大数据,12月10日、11日两天,平台呼叫量峰值环比增长超过200%,用户整体打车出行量同比猛增超过50%,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。
但开放也将伴随着一些风险,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,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中招。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,不仅是司机师傅还有乘客,都陆陆续续选择居家自愈,街上人烟稀少,出行平台供给减少和需求下滑,几家头部网约车平台单量均持续下滑。
不久前,一位北京的滴滴司机表示, “新十条” 首周日流水在400元附近。不过随着北京疫情有所好转,两位滴滴司机表示,本周单量有明显回升,日均流水回到了500元以上。对于目前的情况,不少司机直言,“感觉市民现在对公共出行变得更加谨慎,给网约车生意造成了一定影响,经常会空驶或者空等。”
另外,受市场环境影响,滴滴、T3出行在四季度均进行了小幅度的裁员,高德自营打车业务 “火箭出行” 11 月在北京拿到运营许可后上线,推广进度也明显放慢,不难看出市场整体情况并不乐观。
明年好转?
那么什么时候市场情况会出现好转呢?业内人士给出的预测时间是明年。
据了解,知情人士透露,滴滴2022年网约车、出租车、市内、远途几项业务均未能完成目标,但管理层对明年有信心,明年预期是好的,公司要利润和增长。
另外,一位滴滴方面的人士说,多地疫情目前正处在快速上升期,全国性的运力不足会持续到春节后,整体市场的恢复可能要等到明年五一假期或三季度暑期之后。也就是说,行业大环境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,一旦疫情形势稳定,人们对出行的热情将达到新的高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行业对于相应的罚款也有调整。12月5日,交通运输部、工信部、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修改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〉的决定》,对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作出相应修正,并重新公布。
据了解,《办法》修改后,网约车驾驶员的处罚力度大大降低,驾驶员未取得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》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》的处罚额度分别降至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、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。也就是说行业对不合规罚款的有所下调,也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,为网约车提供更多的动力。
写在最后
不管怎么说,开放意味着人口流动,而其一定少不了一些交通运输工具的帮助,这势必将拉动网约车需求的增长。当一波疫情稳定后,或许到了2023年,网约车的市场行情可以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的状态,再次回暖。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