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【智车派】如今,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趋势非常明显。在国内,政府大力扶植新能源厂商的发展,涌现出了以比亚迪为首的众多优秀汽车企业;在海外,许多国家更是有计划全面禁售燃油车型,例如欧盟的许多成员国。虽就存量来说,燃油车还占据着绝对的优势,但是在可见的未来,这一优势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弭。
国产新能源汽车
作为价值不菲的大件商品,汽车这一行业,本身就催生出了许多与之配套的其他行业,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。而如今,动力电池行业似乎即将迎来一次大的变革和机会。与燃油汽车不同的是,电池本身在使用寿命和价值上,无法与油箱相媲美。一辆电动汽车究其一生,可能需要更换动力电池才能保证长时间的使用。而当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即将到头时,对于相关的厂商和行业,他们可以干和需要干的事情,就有很多了。
汽车动力电池
统计数据显示,到2022年6月底,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001万辆。而目前,当初在国内市场上市的首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,已经迎来了退役潮。虽然在数年之前,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情况还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好,但这很明显只是一个开始,在数年之后,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,绝对也会催生出一个完善且庞大的行业,还有众多的优秀公司。
电池回收市场的机会
其实,早在此前,就有人敏锐地察觉到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潜力。天风证券曾经预测过,到2030年,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8.4亿元人民币,其中梯次利用市场的规模为313.5亿元人民币左右,再生利用市场的规模可达444.9亿元人民币。预计到2030年,退役动力电池+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048.9亿元。可见,动力电池回收绝对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。而且,如果新能源汽车能够完全取代燃油车型,那么这一数字,可能还会进行大幅度地增长。
汽车动力电池
然而目前,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且处于起步阶段,存在电池报废的规模小、回收渠道不完善、市场规范性不高、回收成本不低、提炼技术落后和效率不高等许多问题。这些,都是需要行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,去一一克服的。即便如此,眼前第一波的动力电池退役潮,也是相关厂商们不容错过的机会。
一般动力电池的使用时间在5年到7年左右,那么我们将时间往前推进5年。在2017年,汽车动力电池的全球产能为64GWh,大约为2021年产量的20%左右。而在当年,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,我国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就达到了44.5GWh。而乘联会的数据则显示,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5.6万辆,纯电动汽车为44.8万辆。也就是说,在市场方面,国内的厂商就比国外的厂商,拥有着更多的机会。当然,竞争或许也会更加激烈。
环境保护的挑战
在面对动力电池行业如此美好的前景时,我们也不能忽视这背后所隐藏的风险。此前我们说过,如今国内的动力电池行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,包括回收渠道不完善、市场规范性不高等等。而这些问题,也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。
报废的旧电池
电池对于环境的污染,是非常严重的。一节短小的5号电池,即可污染一立方米的土地,一粒纽扣电池,即可污染600立方米的水体。由此可见,电池这种东西,如果不进行规范地回收,就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。尤其是汽车的动力电池,无论是体积还容量,都远非5号电池和纽扣电池所能相比,如果让报废的电池进入到自然环境中,所能造成的污染应该也远超纽扣电池。
如今,由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且处于初期阶段,所以还存在着一些小黑作坊,很多报废的汽车动力电池并没有进入到正规渠道。而那些小黑作坊,他们无法在专业性上和拥有着完善技术的大公司相媲美,因此,如果让这些公司来回收动力电池,很有可能会因为生产工艺简单粗放,从而造成大量的污染,这是需要我们严肃对待的。
行业和厂商应该做些什么?
对于汽车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所存在的这些机会和挑战,生产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行业与厂商,也有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首先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,汽车厂商或者电池厂商和电池回收厂商之间,应该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,例如在汽车车主和电池回收厂商之间,构建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,从而方便电池的回收。而电池生产厂商和电池回收厂商之间,则可以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合作与交流,毕竟前者一般在规模和技术积累上,要远胜于后者。例如在今年7月份,LG新能源就和华友钴业进行了合作,双方在中国成立了电池回收公司,后者回收前者所生产的电池,并将对应的资源和材料,再度供应给前者的电池工厂。可见,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体系,对于双方都有很大的益处。
LG新能源
当然,也有一些企业本身是同时生产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,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这些企业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,例如优化动力电池的生产、研究更为先进的技术以及完善回收的渠道和程序等等。
写在最后
如今,我国的电池回收行业即将迎来的,还只是第一批的退役潮。从我们此前所说的数据就能看到,如果将时间往后推五年,那时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可能会是现在的数倍。希望厂商们在此基础上可以通力合作,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完善的汽车使用体验。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